歷史成因
一“線”分冷暖
由政府補貼的冬季集中供暖,由一條“線”決定,已沿襲60年,如今頻被質疑。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介紹,1908年,中國地學會(中國地理學會)首任會長張相文在《地文學》中,從自然地理分區角度,提出將秦嶺—淮河作為中國南北的分界線。它是中國地理氣候的分界帶。秦嶺對冷熱空氣有阻擋作用,南方處于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,冬天氣溫不低于-5℃,且低溫時間持續較短。這條線的初衷,是為當地建筑和農作物種植做參考。據主管城鎮供熱的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介紹,上世紀50年代,“能源奇缺”背景下,周恩來提出以秦嶺、淮河為界,劃定北方集中供暖區。 這就是中國“南北供暖線”的來源?!鞍亚貛X—淮河線作為供暖分界線不夠嚴謹?!比A東師大陳振樓指出,隨著全qiu氣候變化,厄爾尼諾等現象導致Ji端氣候頻現,寒冷南移,zui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冰災?!疤峁┦孢m健康的室內環境,需要供暖的時候就供暖,這沒有任何疑義?!?月11日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說。
南方采暖現狀
2012年3月5日召開的全國兩會期間,駐川全國zheng協wei員張曉梅在《將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》提案中指出,傳統的秦嶺-淮河供暖線已經過時,南方冬季的陰冷天氣遠比北方難熬,而且2008年以來南方地區屢遭“冷冬”,應將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?!坝捎谀戏接晁?,濕度大,有時看似只有0℃上下的氣溫實際上遠比北方干冷的零下5℃,甚至零下10℃都奇冷難熬”張曉梅4歲隨父母隨軍在四川生活,對南方的天氣很熟悉?!耙驗闆]有公共供暖設施,南方的冬天其實比北方還難過,加上南方陰冷潮濕,很容易得關節炎和風濕病等“地區病”。近些年來,我國南方地區數度“冷冬”。2012年霜降以來,強冷空氣幾度急劇南下,江、浙大雪,湘、黔冰凍,就連往年大多溫暖如春的粵、桂、滇北部地區也呈現了雪花飛舞的天寒地凍。解放初期,國jia制定秦嶺淮河供暖線,從當時經濟發展水平考慮是合理的。改革開放30多年,國力增強,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當的?!澳戏匠鞘幸话闶褂每照{和電暖器來度過寒冬,這種分戶方式不僅浪費資源,不利于節能減排,加重百姓經濟負擔,還存在安全隱患”張曉梅表示。有鑒于此,張曉梅建議,對南方地區提供集中供暖,并將此惠民項目納入國jia“十二五”規劃,由國、省兩級按重dian工程項目金額投入建設資金,并將城鄉居民供暖補貼納入財政預算。長江流域的江、浙、滬、鄂、皖、贛、黔、滇、渝、川及相鄰區域人口有四五億之眾,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的2/5強,若能下決心實行冬季區域集中供暖,不但能提高廣大南方地區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,還可以拉動內需,因為供熱服務市場潛藏著巨大的商機。
有關部門回應
日前,住房城鄉建設部就百姓關心的南方供暖問題作出正式回應,認為當室外溫度低于5攝氏度時,如沒有供暖設施,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室內溫度低、舒適度差。這些地區應逐步設置供暖設施,供暖方式主要以分散供暖為主。夏熱冬冷地區冬季舒適性差據了解,我國供暖區域的劃分主要依據為《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》,以累年zui冷月和zui熱月平均溫度作為主要指標,累年日平均溫度低于5攝氏度和高于25攝氏度的天數為輔助指標,將全國劃分為嚴寒、寒冷、夏熱冬冷、夏熱冬暖、溫和5個地區。社會關注度高、供暖爭議大的“應實行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區”,主要集中在夏熱冬冷地區。這一地區冬季氣候較為濕冷,空氣濕度較大,如果沒有供暖設施,室內溫度低、舒適度差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這些地區的建筑也逐步設置供暖設施,方式主要以分散供暖為主。
集中、分散供暖各有千秋在我國,供暖方式以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方式為主,集中供暖是指熱源和散熱設備分別設置,用熱媒管道相連接,由熱源向多個熱用戶供給熱量的供暖系統,主要用于嚴寒、寒冷地區。分散供暖包括小型鍋爐房供暖、局部供暖和單戶式供暖。相比之下,集中供暖具有能源利用理論效率高、適于長寒冷期全空間連續供熱的特點,但存在工程建設規模大、周期長、一次投資高、供熱量調節難度大、空氣污染嚴重、無法調動居民節能等問題。分散供暖具有建設規模小、周期短,運行、管理靈活方便,便于計量等特點。但分散供暖如采用燃煤則熱源效率低、污染物控制難度大,受地域、資源、環境、建筑類型以及生活習慣的影響,適用范圍有限。必xu指出的是,在熱效率和污染物控制等方面,如果分散式供暖采用電熱、可再生能源,將和燃煤等傳統熱源完全不同。
速熱地暖模塊-南方采暖專用
一、設計參數
冬季室外平均溫度:約-5℃-0
室內溫度:18-20℃
維護結構:陶?;炷疗鰤K
窗體:鋁合金
建筑層高:3.5M以下
節能指標:無外墻保溫
推薦供暖系統:暖豐速熱地暖模塊
二、功率設計:
暖豐速熱地暖模塊
90-110 W/㎡(建筑面積)
供暖期:60天(當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1日)
三、運行費用:
約15-20元/年/㎡
四、設計依據:
1、《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》(GB50019—2003)
2、《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》 (GB50189—2005)
3、《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》(GB50176—93)
4、《地面輻射供暖技術規程》(JGJ142—2004 J365—2004)
5、《低溫輻射電熱膜》JG/T 286-2010
6、《低溫輻射電熱膜供暖系統應用技術規程》JGJ3019-2013
采暖案例